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3) 试说地书

金羽毛文苑  2021-02-01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63  试说地书 


忽如一夜春风来,地书奇葩九州开。书法活动新形式,益智健身受青睐。现就地书问题谈点看法,请方家教正。主要谈四个大问题。

一、地书的概念或曰定义是什么

首先说明的是,时下在全国兴起的地书,笔者认为应该称作“现代地书”(理由下面再说),为了行文方便,仍以地书称之。

地书是个大概念,沙书、泥书、石书等凡是在地平面上画字、写字、刻字都属于地书范围。地书概念,主要说法有四种:(1)以地面为载体的汉字书法艺术;(2)用特制的大型圆锥形毛笔蘸水在硬实地面上(砖、石、水泥地,下同)书写汉字的艺术;(3)以硬地作纸以水为墨的汉字书写艺术。(4)融合习练书法和修身养性为一体的户外文体活动。这四种说法的关键词是,笔、地、水、汉字,蕴含的“人”省略了。应该说基本表达了地书的含义。但不统一,似乎还不够规范。

地书是书法的一种。《辞海》(1999年版)对书法的解释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套用《辞海》对书法的释义,地书概念可不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特制的圆锥形毛笔按照书法要则以水代墨在硬实的地面上书写汉字(篆、隶、草、行、楷)的艺术。 


二、地书为什么受到人们喜爱

地书文化,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据不完全统计,活跃在北京陶然亭、景山、北海、天坛、地坛、玉渊潭等几大公园空旷场地里的地书写手就有数千人。北京成立有地书协会,几大公园都有地书分会。其中以离退休的老人居多。据媒体报道,北京发起的地书,已经传播到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全国大、中、小城市,不少地方也都成立了地书协会。

地书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笔者认为是以下九个特性综合起了作用。

一是创新性。地书是中国书法书写形式的划时代创新之举。主要体现在对毛笔的改良和使用清水书写。文献上有古人写地书的记载,但工具是手指、棍棒之类硬笔,在沙土地、泥地上——软处书写(划道)。现代“地书笔”多由海绵类泡沫塑料修剪(或用鬃毛制造)成圆锥形笔头儿(软笔)在硬地上蘸清水书写。文具——新笔、清水、硬地,超越古人,是一种创新。

二是延续性。地书是书法活动在户外的延续。习地书者多有用传统毛笔蘸墨水在书房、在纸上写字的经历。习地书只是转换了书写地点和方式。用笔、用墨(水)方法大同小异。

三是展演性。地书是在广场公众面前公开展演的一种行为艺术。人生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在世上展演——尤其是具有某种才艺的人更需要展演。地书给一些书法人——尤其是难以进入庙堂书法大展的人,提供了在公众面前展演书艺的机会和平台。

四是经济性。地书文具相当经济。笔可以自己制作,购买也很便宜。不用纸,不用墨,天做室,地为纸,水当墨,一般人都能承受得起。地书属于榜书,幅式很大,要是在八尺、丈二宣纸上用墨水书写,是需要费用支撑的。据说,如今一般的一张八尺宣已经标价上百元了。一般宣纸现在每刀都涨到三四百元了。

五是简便性。一支地书笔,一桶普通水,一块硬实干燥地面,就可以不受约束地进行书写活动。有方格的地面等于纸上的格子,书写起来相当惬意。有地书爱好者将地书笔改造成自流水笔,注入一次清水,可以写三四百字,非常方便。

六是环保性。地书用清水书写,湿润时字迹显现,几分钟干后不留痕迹,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这一点很为环保人士称道。

七是平等性。书法面前人人平等。大家爱好相投,才相聚一起来写地书,年龄、性别、职业、职务、文化程度在地书的大笔和清水面前都淡化如烟了。来写地书者,都是书法人。水平如何,当场接受大家评判,公开、平等。 

八是自由性。可以满足书法人追求自由(自主、自在、自为)的本性追求。室内习书,情不自禁的受到毛笔、纸张、墨水成本和性能乃至空间的制约,放不开手脚。露天地书,地是纸,水当墨,除了时间,基本没有成本制约,完全由着自己的性情来。随心所欲,恣意挥洒,尽情宣泄,至乐逍遥,快哉快哉!很能使人陶醉!

 九是融合性。习练书法和修心健体无缝融合。在空旷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中书写,汇情感、爱好为一体,集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为一处。有利于身心健康。这一点最受老年地书爱好者的青睐。 

从另一个角度概括起来说,地书有“六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提高书法水平。和同道交流切磋技艺,可以有效提高书法水平,在运笔上,有可能达到卫夫人所说的“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的境界;在结字上,习练地书对在纸上书写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是有利于防止了大脑机能的衰退。写地书需要背诵许多诗词作为书写材料,或者自作诗词,这样就使记忆力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相当于每天都做一次大脑体操。媒体报道说,有写地书的老人当场可以背下三十多首唐诗宋词。

三是有利于陶冶情操和锻炼身体。环境空旷,空气清新,心情愉悦,互相欣赏大美汉字,天时、地利、人和,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手脑并用,动静结合,看赏临悟,有助于身心健康。媒体介绍说,一些老年人通过写地书这种露天文体活动,原来的疾病减轻甚至痊愈,身心都健康了起来。

四是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地书从一个新角度折射出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文化追求和文明素养。

五是有利于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促进于社会稳定。地书这种高雅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广交文朋书友,大家经常见面,时常聚会,彼此熟悉,无话不谈——说地书,谈文化,评书法,议趣事,论时政,对于增进群体和谐、社会和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是有利于弘扬中华书法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地书高手为外宾进行了表演。近几年一些外国友人也已参加了北京市的地书活动。北京市地书协会丰益分会前任会长郑家喜和杨忠义等先生2012年到韩国旅游时,把地书介绍到了韩国。2013年郑家喜又组团第二次去韩国交流地书。现任会长李明先生到台湾探亲时,也向台湾同胞传播了大陆的地书艺术。


三、地书在哪里发源、什么时间兴起的

地书发源地,普遍说法是,北京西城区陶然亭公园。也有人说是北海公园,还有人说是丰台花园。我赞成前者,即著名的陶然亭公园是中国现代地书发源地。该公园在全国最早组织了“陶然杯”地书大赛,迄今已举办了十一届(这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最早成立了地书协会,现有会员800多名。至于首先写地书是哪位老先生,遗憾地是,没有人记得了。地书的兴起时间,有人说是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也有人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总之是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有闲适心情,有休闲活动之后。具体哪一年,没有准确说法。20世纪80年代初接近实际。这就是说,地书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

笔者为何把地书称作“现代地书”?是因为地书作为书法长河的支流,源远流长。长到什么年代呢?长到仓颉造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鸟兽的足迹,一定是留在泥地或沙地上的,不然看不出来。鸟兽的足迹,也一定是相对比较大的,不然也看不清楚。所以说,仓颉是根据较大的鸟兽足迹——从大字开始创造文字的。在当时没有毛笔、没有纸张、没有墨水——“三没有”的情况下,仓颉只能用手指或树枝类“文具”在泥地或沙地上划下大字或竖或横的第一画。这一划拉——中国有了文字,鬼泣神惊!由此可以看出,大字——榜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从这一点上说,现代地书——榜书,是仓颉造字方法的一种技艺传承和精神回归。仓颉之后,文献记载三国大书法家钟繇坚持三十年“画地广数步”——在数步之广的地面上画字(地书)。书圣、东晋王羲之曾以地书习字。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在《论书》中提出:“用笔当如锥画沙”显然是从地书实践中悟出的技法。宋代苏东坡也曾划沙土教庶民识字。清代郑板桥在自家天井写地书十八年,练就“碎石铺路书体”。民间传说民族英雄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笔墨纸砚,他母亲就在沙土地上写字教他认,结合认字讲为人做事的道理,使岳飞成为文武全才的大将军。岳飞的书法很好,他在抗金进军途中路过南阳卧龙岗住在武侯祠时,看到诸葛亮写的《前后出师表》感慨涕零,夜不能寐,找来笔墨,用行草体一鼓作气写了下来,品级可以达到“神品”。其石刻现在保存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用玻璃罩上保存。

全国最有名的经典地书(石书)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南北朝时刻于山东泰山经石峪花岗岩溪床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称《泰山金刚经》。2000多个大字,没于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始见天日。字逾一尺,笔法隶楷参半,多用圆笔,有篆意,结体雄深拓展。意蕴古拙,静谧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是魏体楷书的最佳范本之一。书者何人,尚无无定论(神话传说是唐僧师徒在此晒经卷所留)。一般将其称为“摩崖刻石”,我认为它没有刻在山崖上,而是刻在河水下,应该属于地书。另一处是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的白鹤梁水下,在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上,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上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白鹤梁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下石铭将被淹没。国家已于1993年立项,拟将其建为大型水下博物馆。


四、写地书应该注意些什么

许多地书爱好者积累了丰富经验,这里梳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掌握“地书笔”的用笔方法。地书笔,一般是把海绵修剪成笔头儿,绑在一支长约一米左右的木杆上,形成一支长长的软笔,站着书写。也有少数使用短杆海绵笔,蹲在地上书写的。海绵笔和传统毛笔的长度、粗度、重量、弹性、吸水量都不一样,需要认真体悟,掌握其性能,做到得心应手。据说有初学者开始把手掌都磨破了,可见地书笔和传统毛笔运动起来是不一样的。多数人的体会是,运地书笔,两脚要分开与肩同宽、脚趾抓地、两腿伸直、腰部挺直、手握笔杆、心无他用。同时,落笔行笔时要自然屏气,起笔时呼吸要自然加深加长。使手腕、肩部、臂部、腿部、腰部都得到锻炼,也修炼了自己的性情。

第二,要按传统书法的要则写地书。传统的中国书法,都是用毛笔蘸着墨汁,在铺在书案上的宣纸或其它纸上书写。“地书”是用一种特制的“地书笔”,蘸着水在地上书写。笔不同,纸不同,墨不同,遵循的法则是一样的。要运用掌握的传统书法技艺来写,而不是丢掉传统书法技艺——不按规则的胡画。我曾经看到有人写地书,不是“书”,就是“写”——就是拿着笔直来直去平动,没有绞动、提按、顿挫、一波三折的运动。如果仅仅为了锻炼身体是可以的,但要提高书法水平是很难的。

第三,要放松心情大胆书写。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书法家鲜于枢(有“南赵北鲜”之称),有人向他请教如何悬臂作书时,他闭着眼睛伸出手臂连声说:“胆,胆,胆!”意思是作书没有什么敲门,就是悬臂放开胆子练。地书是在公众场合悬臂作书,要放松心情大胆书写。不管是否有人围观,都如入无人之境。不怕写不好,不因有人夸奖而得意忘形,也不因有人批评而灰心丧气。地书水痕也就是停留几分钟,写不好可以重来嘛。 

第四,要注意劳逸结合。写地书可以起到一定的身体保健作用,改善老年人的平衡感和稳定性,但也应谨慎对待。因为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容易引起老年人脑部供血不足,还可能对脊椎产生影响。因此,写“地书”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有医学专家专门研究过“地书与健康”问题,主张书写的时间不宜过长,中途要注意休息调整。每天练习不超过两小时为宜。习练中,每隔15—20分钟就坐下来伸伸肘,活动一下腰腿,而不应长时间弯腰站立。

第五,要注意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地书是书法书写形式的划时代创新之举。形式创新了,内容也要跟上。时下,地书在书写内容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抄写古诗词名言多,自创诗词格言少。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注意和改变。总是抄写古诗词,怎么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呢?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例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书写的都是有生命力的新内容,才流传了下来。笔者认为,书法传统,就是创新的累积。笔墨当随时代。每一代书法人都有创新的责任和义务,以便累积传统。而创新,在内容上创新必不可少。  


笔者尝试用416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韵句,把以上内容浓缩一下,名曰《地书礼赞》:

中国地书,源远流长。文字肇始,仓颉首创。千年砥砺,举世无双。汉魏钟繇,继承不忘。琅琊羲之,竭诚发扬。锥画沙说,褚氏遂良。苏轼划土,寒食帖昶。岳母教子,武穆流芳。板桥苦练,郑体别样。金刚经卷,隐身河床。结构逾尺,间距如玱。意蕴朴拙,静谧安详。涪陵江底,白鹤石梁。知名骚客,题刻华章。偶露峥嵘,价值难量。星转斗移,乾明坤朗。温饱解决,百业兴旺。毛锥传统,得到滋养。走出斋室,别离课堂。一朵奇葩,陶然亭放。现代艺术,吸引目光。泡塑削锋,棍棒捆绑。入壤三分,蒙恬未想。以水替墨,硬阆搒墒。高雅活动,古典时尚。经济简便,环保洁爽。陶冶情操,助益健康。潜默提升,城市形象。伯乐识马,能官眼亮。组织赛事,评比颁奖。搭建擂台,扩散影响。波及京师,又播他乡。南北才俊,先后效仿。成立协会,切磋互商。当今九州,公园广场。写手云集,豪气激荡。挥舞大笔,开阖阴阳。犹若登阵,痛快酣畅。纵横驰骋,似醉像狂。随心谋篇,恣性徜徉。龙飞凤舞,虎啸鸾翔。疾涩壁坼,印泥藏芒。真草隶篆,屋漏痕状。潇洒飘逸,周正端庄。空灵美妙,风格多刚。行人住步,观望品赏。魅力景致,装点东方。童叟同好,共进图强。磨练功夫,技法实夯。革新内容,层楼更上。面向全球,跨越海洋。五洲作纸,前程辉煌!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